NEWS CENTER

新闻资讯

宏博记忆第八弹 | 20年研发路,见证创新的力量
发布时间:2025-05-08 浏览:17

——对话宏博测控总经理兼创始人卜祥洲与科研负责人李幸汶

在电力检测行业,宏博测控凭借持续的创新能力和扎实的技术积累,逐步成为细分领域的佼佼者。

近日,笔者走进宏博测控,与宏博总经理兼创始人卜祥洲及研发负责人李幸汶展开对话,探寻这家科创企业的成长密码。

缘起宏博:一场双向奔赴的选择


全景.jpg

卜祥洲(右一)、李幸汶(左二)正在接受采访

笔者:作为公司资历最高的员工之一,您当初为何选择加入宏博?  

李幸汶:2012年我刚大学毕业,恰好宏博来校招聘,我发现他们的产品方向与我的专业高度契合,于是决定加入。

没想到这一待就是13年。  

卜祥洲(笑):那时候公司规模还小,但我们对研发的投入从未犹豫。李幸汶正好见证了宏博从初创到壮大的全过程。  

创新之路:从“模糊想法”到“市场爆款”


卜总.jpg

宏博测控总经理卜祥洲接受采访

笔者:一个产品从创意到落地,需要经历哪些关键步骤?  

李幸汶:首先是需求定义,明确产品形态;其次是方案设计、电路开发、软件编写;接着是反复测试优化;

最后是外观设计。整个过程环环相扣,缺一不可。  

笔者:在您参与研发的产品中,哪一款最具挑战性,最让你感到自豪?  

李幸汶:2016年的超声波巡检仪,研发周期长达两年。它攻克了一项关键技术,最终实现量产,成为当时的“扛把子”产品。

卜祥洲:这款产品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,市场反馈也极佳。  

研发文化:既要、又要、还要的“偏执”


李幸汶.jpg

研发中心负责人李幸汶接受采访

笔者:宏博的研发文化有何特点?  

李幸汶(笑):卜总有时的想法很“偏执”。比如HB-U70智能综合巡检仪,体积很小,他却要求集成红外、超声等多种功能。

我们一开始觉得难以实现,但最终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。  

卜祥洲:研发就是要不断突破极限。外行人的“异想天开”,往往能激发内行人的潜能。  

笔者:这种高要求是否带来压力?  

李幸汶:压力更多来自市场和客户。行业竞争激烈,我们必须跑得更快。但正是这种压力,推动我们不断创新。

行业站位:细分领域的“隐形冠军”


科技进步奖.jpg

宏博测控荣获2024年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

笔者:宏博在电力检测行业处于什么水平?  

卜祥洲:在多模态配电网检测技术方面,我们填补了国内空白,目前暂时处于领先地位。但整体行业很大,我们仍需持续突破。  

笔者:如何实现“越级式提升”?  

李幸汶:我们正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,与高校、科研院所深度合作,推动技术落地。  

卜祥洲:研发是“把钱变成纸,再把纸变成钱”的过程。我们不仅要创新,更要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市场。  

未来布局:AI+无人机,赋能智能电网


无人机.png

宏博交付团队无人机红外培训

笔者:宏博未来的技术研发方向是什么?  

李幸汶:两大重点:一是AI与电力检测结合,二是无人机在电力巡检中的应用。

卜祥洲:我们的目标是成为“智能电网的创新引领者”。未来,宏博将继续深耕电力检测,同时向更广阔领域拓展。

创业箴言:专注细分,持之以恒


研发工作场景.jpg

研发中心日常工作场景

笔者:对想要创业的年轻人有何建议?  

李幸汶:选准一个细分领域,坚持深耕,别贪多求快。  

卜祥洲:创业需勇气,更需耐力。一旦选定方向,就要笃定前行,相信终会成功。

结    语


研发产品会议.jpg

宏博测控研发中心正在召开产品会议

20年风雨兼程,宏博科技从一家初创企业成长为行业标杆。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,

宏博人用“敢想敢干”的魄力和“务实落地”的韧性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科创故事。

未来,他们将继续以技术为笔,描绘更广阔的智能电网蓝图。